折子戏

art01折子戏是指戏曲中的一段戏,又称折戏、散出、散剧、集戏等,多是戏曲中的精彩片断,可说是全剧的灵魂所在。

明代万历年间在宴席有“插一出”的习俗[1]。崇祯十二年(1639年)十月十四日祁彪佳在权德舆家,“德舆尽出家乐合作《浣纱》之《采莲》剧而别”。[2]折子戏有独立体系,可完全反映出整部大戏的完整情节。例如《白蛇传》中的〈盗草〉、〈断桥〉最著名的两段,《雷峰塔》则是〈盗草〉、〈斗草〉、〈断桥〉三折的结合。《游园惊梦》是昆曲《牡丹亭》最著名的《游园》与《惊梦》两折。《玉堂春》中的《苏三起解》也是著名的折子戏。《琵琶记》有《剪发》、《贤遘》、《馆逢》、《扫松》四个折子戏。

折子戏要成为独立演出的单元,须有漫长的演化过程。蛇妖故事最早记载于《太平广记》中所收录之《白蛇记》、《李黄》[3]。[4]白蛇的故事在南宋时有《西湖三塔记》,见于明洪楩刊印的《清平山堂话本》,是讲白蛇传故事雏形的最早版本,里面讲到白蛇精、乌鸡精、水獭精利用人的欲望,专取活人的心肝下酒;晚明,冯梦龙编的短篇小说集《警世通言》中收录了《白娘子永镇雷峰塔》。一直到乾隆年间才演化出黄图珌刻本《雷峰塔传奇》问世,共二卷三十二出,“方脱稿,伶人即坚请以搬演之”[5]。乾隆三十六年(1771年),方成培再改定为三十四本,其中的〈盗草〉、〈斗草〉、〈断桥〉三折又脱颖而出,成为最著名的折戏。